劉秀(東漢光武帝)還未稱帝時,已有了稱帝的實力,部屬們不停地勸他稱帝。劉秀就是不肯,當時各地軍閥多如牛毛,誰稱帝誰就是把火力主動引到自己身上來。有個叫耿純的屬下語重心長地對劉秀說:“兄弟們拋家舍業,冒著生命危險在槍林彈雨中奔馳而僥幸未死,為的就是攀龍附鳳,升官發財,成就功名志向??涩F在您總是推辭,違背眾人愿望,不登大位,不定尊號。如果再這樣下去,我擔心有人會對您徹底絕望,紛紛離去!”
劉秀恍然,原來,這些人跟著他劉秀時把他當成了發大家致大富的梯子??!如果這張梯子不肯被他們踩,他們就會去尋找另外的梯子。
想明白了這道理,劉秀終于稱帝,以“漢”為國號,史稱東漢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了人性中“惡”的,至少是不太光明的一面:每個人都有私心,每個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價值最大化。這個故事還告訴了我們一個成語:攀龍附鳳。
一千多年后,曾國藩也遇到了這種人性中的“惡”。尤其是當李秀成勸他稱帝后,這種“惡”就如洪水般涌來。
第一個來勸進的人正是大嘴巴王闿運。曾國藩沒齒難忘當年祁門被圍時,王闿運溜走的事。最讓他瞧不起的是,祁門之圍一解,王闿運又樂呵呵地跑了回來。
他和同僚們看李秀成的供狀時,一面看一面評點。這里文風太差,那里思想性不足,直到最后,看到李秀成要曾國藩獨樹一幟時,他才拍案叫絕,說,五萬字,就這幾句最妙,可成經典!
曾國藩鼻子都氣歪了,他最忌諱的就是這個,想不到王闿運非哪壺不開提哪壺。李秀成被處決后,王闿運抱著幾本書,跑去找曾國藩。
曾國藩原本不想見他,可架不住他在門外大呼小叫,礙于“禮賢下士”的聲譽,只好把他請了進來。
王闿運大大咧咧,先把那些書房到桌上,又在上面重重地砸了一拳,笑嘻嘻地看著曾國藩。茶上來后,曾國藩請他喝茶,他不喝,而是指著那摞書:“曾公可知這是什么?”
曾國藩懶得看一眼,回了一個字:“書。”
“錯!”王闿運扯開嗓門,“這是千秋功業!”
“壬秋(王闿運字)啊,不故弄玄虛,有話直講。”
王闿運哈哈一笑:“這些書都是帝王之學,如今天下正多事之秋,自然是豪杰創立大業的絕好時機,我不會看走眼,如今天下,只有曾大帥您可以為之。”
未等曾國藩有任何反應,王闿運已侃侃而談。帝王學,本來就是由遠及近,娓娓道來之學,王闿運眉飛色舞,談了半個時辰,曾國藩如死水一潭,毫無動靜。只是一個勁地用手指沾了茶水在桌子上寫字。
王闿運談完,曾國藩也寫完,他站起來,轉身進內屋去了,留下王闿運在孤獨的廳堂里凌亂不堪。他一向反應敏銳,只凌亂了一會,慌忙去看桌子上的字,一大堆字其實只是一個字:妄。
王闿運抓耳撓腮,怒火中燒,當場就叫了起來:“曾公大不識抬舉!”
自此,王闿運再沒和曾國藩談過“造反”的問題,幾年后他離開曾國藩,收了大批弟子,講學間隙,弟子們問到曾國藩。他說,當年除了李秀成之外,只有我敢和他說創建非常人事業的話,可惜:曾大不識抬舉!
王闿運的眼界太閉塞,這大概緣于他進曾國藩幕府晚,又因為他目空一切,懶得和曾國藩之外的任何人交流,所以他不知道。
早在他之前,就有人試探過曾國藩。據說,胡林翼活著時有次去見曾國藩,送了他一副聯語:“用霹靂手段,顯菩薩心腸”。曾國藩樂不可支,胡林翼走后,曾國藩發現在對方的茶碗下壓了張小紙條:“東南半壁無主,我公其有意乎?”
沒有史料記載曾國藩看到這句話后的反應,但左宗棠勸他自立大旗時,他的反應卻有據可查。樊燮案后,左宗棠在曾國藩的幫助下逃脫升天,去神鼎山游玩時,寫了一副聯語:“神所憑依,將在德矣;鼎之輕重,似可問焉。”寫后把他郵寄給胡林翼,請他轉交曾國藩。
鼎是中國古人心目中最高權力的象征,相傳是大禹所鑄,共有九個,象征著當時的九州,后來成為周王朝的國寶,只有國王才有資格擁有。若干年前,楚莊王帶領軍隊到東周王城洛陽,想看看這九鼎,周王險些沒嚇死,以為楚莊王是要奪他的權力,這就是問鼎中原的來由。
其實,楚莊王根本就沒有這意思,被委婉地拒絕后,楚莊王哈哈大笑說,你們那破鼎,我們楚國一家出一枚銅釘,就能鑄造九十個。
左宗棠這副聯的意思是試探曾國藩,您想問鼎中原嗎?
曾國藩看了一眼,提筆把“似”字改為“未”,于是就變成了“鼎之輕重,未可問焉。”據說左宗棠看了回復后,一笑而已。
如果這故事不是假的,那就是左宗棠當時腦子里進水了,或者是他對曾國藩救了他一命而用這種方式表示感謝。左宗棠比王闿運還要自命不凡,怎么可能擁護曾國藩當皇帝?
但當時很多人都隱晦地點撥曾國藩問鼎,倒是真的。李秀成被處決后,這種點撥已形成氣候。特別是當中央政府對曾國藩擅自處決李秀成而質疑時,湘軍將領們更是熱血沸騰,鼓動曾國藩造反成了金陵城中最大的政治生活。
曾國荃忙得不可開交,他了解老哥,所以不會親自去說,而是鼓動其他人群起而上。緊接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這種論調極度升溫,據可靠消息,中央政府要派人來追查洪秀全留下的財寶。
曾國荃直冒冷汗,立即采取行動。一天夜里,曾國藩剛睡下,聽得外面騷動,門被打開,三十多位湘軍將領涌了進來,全部戎裝。
他的腦海里猛地蹦出一個歷史畫面:趙匡胤(宋太祖)的陳橋兵變!
這一歷史畫面漸漸清晰,曾國藩猛地大吼一聲,從床上一躍而起,先發制人:“九帥(曾國荃)也來了?”
眾人面面相覷,還未確定怎么回答,曾國藩用威嚴的語氣命令:“去請!”
曾國荃聽了來人對曾國藩表情的描述,知道這事砸鍋了,死活不去。曾國藩派了親兵衛隊來請,他只好脫下戰袍,垂頭喪氣地來到了曾國藩處。
曾國藩坐在椅子里,一言不發,曾國荃和將軍們手足無措。許久,曾國藩才對曾國荃說,“紙筆!”
曾國荃把紙筆奉上,曾國藩伏案揮筆寫成一聯,又認真地看了一遍,擲了筆,轉身離去。
眾人圍過來看,只見上面寫道:倚天照?;o數,流水高山心自知。
曾國荃早就預料到是這種結果,湘軍的將軍們仔細品味了半天,都搖頭嘆息,攀龍附鳳的苗頭就被這對聯扼殺了。
后來,再也無人向曾國藩提過“造反”的事。如果我們對曾國藩的前半生有所了解,就可知道,他根本就不想造反,傳統文化里的“忠君”已深深銘刻在他骨子上。即使他想過造反,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。
若他真反,能和他并肩戰斗的只有湘系集團成員,這支軍隊當時有十萬人,武器仍以鐵片子為主。李鴻章肯定不會助他,長江上游的官文更不會,僧格林沁大軍在安徽、湖北一帶,控制中原。
沒有任何證據表明,曾國藩的湘軍真的可以天下無敵。恰好相反,曾國藩早已注意到湘軍已暮氣沉沉,不然不會讓李鴻章別建一軍。
曾國藩不是曹操,也不是取代了唐朝的朱溫,他只是他曾國藩,一個受中華儒家文化熏陶大半輩子,幾乎熏成臘肉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,忠孝仁義是他的名片,更是他的靈魂!
但人無害虎心,虎有傷人意,紫禁城并未因他老實巴交、忠心耿耿,就會對他信任有加,恰好相反,紫禁城對消滅了太平天國的曾國藩,已是耿耿于懷。
(摘自度陰山歷史人物暢銷新作《曾國藩:又笨又慢平天下》)
有傷人意,紫禁城并未因他老實巴交、忠心耿耿,就會對他信任有加,恰好相反,紫禁城對消滅了太平天國的曾國藩,已是耿耿于懷。
(摘自度陰山歷史人物暢銷新作《曾國藩:又笨又慢平天下》)
下一篇:歷史上的十大淫婦之一胡皇后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李旦是誰?李旦和武則天的關系?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