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資助鳳三
清初,有個地方叫葵花縣,縣里有個神秘人物叫舒子良。舒子良是外遷戶,他的神秘,表現有二,一是此人在縣城建有豪宅大院,大門卻常緊閉,除了采購必備物資,本人及家眷很少拋頭露面;二是此人不在仕途,不事農商,卻富甲一方。當地有好事人作過種種猜測,卻無一能拿出叫人信服的證據。
那天深夜,舒子良家突然來了一隊身披鎧甲、腰挎佩刀的捕快,把住舒子良家前門后院,高喊著要擒拿舒子良。
舒子良被帶到縣衙,縣令單刀直入道:“舒子良,本縣問你,有人親眼所見,你跟朝廷通緝之匪鳳三來往甚密,你作何辯解?”
“此事不假……,小民與鳳三的確有過來往,但也是迫不得已。今兒小民將這其中的前因后果和盤托出,倘若大人聽過之后,還要定小人的罪,小人甘心伏法,任由處置!”
這話提起了大家的興趣,縣令頜首應允后,只聽舒子良說,他是外縣人,舉家搬遷到葵花縣沒幾年。年輕的時候,以務農為生,全家只求每日三餐溫飽,并不敢奢望什么,直到有天,他意外的發了筆財。有人居然幾經周折找到舒子良,主動為他送來一百兩白花花的銀錠。驚愕的舒子良從那人口中得知奉銀的真相,那人是為報恩而來。據他講,當年他落難的時候,差點餓死,舒子良的父親心地好,助了他一把,當時他便發誓,如果有出頭之日,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。后來,那人經商有術,終于翻了身,一個偶然的機會回到故地,得知昔日的恩人已仙逝,不由得感慨萬千,他只好將銀兩奉給恩人的后人舒子良,以兌現當初許下的諾言……
舒子良從這筆意外之財中,看到了“商機”,于是,一個計劃在舒子良腦海里形成了,他也要做買賣,而且要另辟蹊徑,搞別人沒經營過的生意……賭人!
賭人,說白了就是像他父親一樣,在人落難時給予資助,賒下人情債,待到那人飛黃騰達之時,再連本帶利收回。為了謹慎起見,他想了一個萬全之策,干脆明人不說暗話,立字為據,實打實的來。字據上立明:由舒子良奉上銀兩幾何,受益人得資助后,無論將來為官從商,需百倍千倍償還。可就算立下字據,也少不了冒風險,所以資助需要擦亮眼睛。
從前到后,舒子良倒也資助了不少人,那鳳三便是其中之一。鳳三家境貧寒,自小習武,有考取功名的志向,舒子良一直都在資助他。在他的資助下,鳳三一路直上,拿到了考取武舉人的資格。
可惜的是,當時地方官僚黑暗無道,見財眼開,舒子良能力有限,只能承攬鳳三的飲食起居和盤纏,卻無能力助鳳三打點。眼見著自己的手下敗將們考上武舉人,自己卻榜上無名,鳳三心灰意冷,借著那股火氣,干脆入了匪道,當上了綠林好漢。
鳳三過上大把撒銀、大塊吃肉的日子后,并不忘當年舒子良的恩情,若講回報,舒子良早就成百倍的收回了??山兴枫凡话驳氖?,鳳三畢竟是朝廷通緝要犯,若將來牽連到自己,那可就得不償失了……
講到這里,舒子良盯住縣令說:“大人,小民之所以遷到貴縣,是因為在此地沒有親戚和朋友,為的就是擺脫鳳三的糾纏。小民一介布衣,斷不可與鳳三撕破臉皮。鳳三神通廣大,即便小民再次舉家搬遷,他也能找到小民的藏身之所。”
見縣令和一旁的師爺面面相覷,舒子良趁熱打鐵道:“大人英明,想必已明白小民的苦衷。小民想請大人與眾位衙差大哥支招,如何擺脫鳳三這強人?”
.門庭若市
縣令突然問了一句:“通緝之匪鳳三來拜訪你,可有規律?”舒子良答:“此次鳳三臨行前,對小民說,五年之后再來探望。”
這下縣令終于噓了一口氣。五年之后,早就過了自己的為官任期,屆時管他鳳三鳳四,都不關他屁事。想到這里,縣令擺了擺手,開口道:“此事情有可原,舒子良通匪無明證,判他無罪。但舒子良如有鳳三的行蹤消息,定要通傳本縣,若有窩藏包庇,與通匪同罪……”
舒子良的“秘密”被迫抖出之后,不出幾日便傳遍了半邊葵花縣,大家終于知道舒子良的萬貫家財從何而來,不得不嘆服他的精明過人。
通匪嫌疑已洗清,舒子良本該松下一口氣,哪知道煩心事在后頭。幾天后,便陸續有人硬著頭皮敲門,無一例外都是請求資助的,一撥兒剛打發走,另一撥兒又接著來,把清靜的家宅搞得像菜市場一般。來者為了避嫌,一般都在晚上登門,舒子良閉門謝客也不行,那鐺鐺的門環聲吵得全家根本無法安睡。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