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州大地上有數不清的古橋,有些橋的名字非常奇怪,正所謂一橋一傳說,每一座橋都有著屬于它的傳說和故事。題扇橋浙江紹興有座題扇橋。一個炎夏的傍晚,王羲之訪友回家,途經蕺山街東側的一座石橋,見橋欄上坐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,手提一籃六角竹扇,滿面愁容地叫著:“賣扇,請買一把六角竹扇!”王羲之心想,這老婆婆中午時就在這兒叫賣,怎么賣了半天,還剩這么多扇子呢?于是王羲之快步走上前去,撿起其中的一把看了看,問道:“老婆婆,這扇子多少錢一把?”老婆婆見有人問價,眼里充滿希望,回答道:“二十文錢一把,少幾文也賣你。”王羲之聽了,便向老婆婆要了五把扇子,跑到橋上的一家茶肆里,向伙計借來筆墨,在這些扇面上寫下了“清風徐來”四個行書大字,并在左旁落款署名,然后把它們還給了老婆婆。老婆婆見自己潔白的扇面被王羲之“糟蹋”了,就忙拉著他的衣袖不放說:“我全靠這幾把扇子過日子,你在上面胡亂寫了字,非賠我錢不可!”王羲之見她不解己意,就笑著安慰老婆婆說:“婆婆不要急,有人來買扇,你只要說是王羲之親題的,每把售價可達一百文錢!”果然不出所料,一會兒橋上就擠滿了買扇的人,老婆婆賣得高價,對王羲之感激不盡。后來,人們為了紀念王羲之的這個善舉,便把他題過扇的這座石橋,取名叫“題扇橋”。一碑三孔橋雍正年間,運河萬年閘有個閘官,叫楊允讓。此人為官清廉,性格耿直,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。有一年災荒,餓死了很多人,楊允讓見此光景,就懇請縣令放糧賑災??h令不敢做主,就請示知府,可是遲遲沒有回音。眼看餓死的人越來越多,楊允讓又愁又急,整天唉聲嘆氣。就在這時,縣令接到圣諭,要在萬年閘附近建一座一百三孔橋,限期半年,圣上南巡之前一定要竣工。建橋的糧款由朝廷撥付一半,另一半由知府、縣自行籌集??h令接到圣諭后非常為難,心想,眼下建這么大的橋真不是時候,不建吧,那就是抗旨,死罪一條;建吧,本來災荒餓死的人就不少了,如果再籌糧款建橋,老百姓餓死的就更多了,到時候,地方官罪責難逃,也是死路一條??h令左思右想,也沒想出好點子,就去找楊允讓商量。楊允讓說:“既然建也得死,不建也得死,橫豎是個死,不如建!您就等著喝竣工酒好了。”縣令說:“難道你不怕死 ?”楊允讓說:“怕就不死了?誰讓我是閘官呢。”兩人就這樣說定了。不久后,朝廷為建橋撥下了糧款,縣令全部交給了楊允讓。可楊允讓并沒有用糧款來建橋,而是全部拿出來救濟了災民。五個月過去了,楊允讓請縣令喝竣工酒,縣令來到萬年閘一看,呆了,哪里有那“一百三孔橋”的影子?他迫不及待地問:“橋呢?你把它建在哪了?”楊允讓說:“走,跟我去看橋。”縣令跟著楊允讓,七轉八彎地來到一條小河溝邊。楊允讓指著河溝上的一座三孔小橋說:“這就是一百三孔橋。”縣令看了半天,才發現橋西立了一塊石碑,上刻:一碑三孔橋。他忽然明白了:“什么一百三孔橋,原來是一碑、三孔橋啊 !”后來雍正南巡,得知了事情的經過后,有火發不得,也只能一笑了之。高橋高橋,上海地區有兩座,一座叫北高橋,一座叫南高橋。相傳當地有一位鄉紳外出,有人問起他家住何地,他得意地回答說:“住高橋。”對方聽了,好奇地問道:“高橋,到底有多高?”鄉紳為了給家鄉爭面子,就擺噱頭地說:“假使你站在橋頂上,投一個銅板到河里,初一投下去,月半‘咚’聲響,你講高橋高不高?”對方聽了,連連點頭說:“高,高橋果然高。”這事就這樣一傳十、十傳百地傳開了,后來傳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。乾隆皇帝喜歡游山玩水,喜歡欣賞各地名勝古跡,聽說有如此高的高橋,就決定出游江南,親自去看看這高橋有多高。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