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華清的秘聞軼事之一:三回求人開“后門”
“有些人死了,但他還活著;有些人活著,但他已經死了。”這是近代杰出詩人,著名作家、編輯家臧克家留下的名言。一位身經百戰、叱咤風云的老將軍-劉華清應證了這句名言,他雖然走了,但是他還活在革命老區人民心中。
劉華清將軍走過了年的人生歷程,他留下很多值得追思的東西,特別是他放下將軍的“架子”,三回找到國務院副總理求情開“后門”為百姓謀福祉,在他的家鄉—湖北省大悟縣傳為佳話。
大悟盛產煙葉。上世紀年代,大悟人一直想辦個煙廠,雖然煙廠已納入國家計劃內,什么時候能批下來,還是個未知數。為盡快投入生產,老縣長黃世鵬代表家鄉人民來到北京找到劉華清,聽完匯報后,劉華清說:“家鄉人利用自己的優勢謀發展,這是可以的,我也會在政策范圍內給予幫助。”當時,大悟辦煙廠的事,李先念主席也簽字贊成。因辦煙廠手續較為復雜,劉將軍為此多次找到國家煙草專賣局負責人做工作、協調、溝通。最后找到國務院分管煙草計劃的副總理求情,終于心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大悟卷煙廠提前建成投產,為大悟家鄉人民送了一個碩大的“金娃娃”。
大悟縣磷礦資源豐富。年,大悟縣向省里和中央建議建磷銨廠,并將這個意圖向劉華清匯報。劉華清聽了后覺得建議很合理,于是他不顧年老體弱,奔走于中央有關部門,并提出忠懇建議,后來國家計委派人到現場調查研究,批準了這個項目。項目開工時,劉華清還親自趕到現場祝賀項目開工建設。今天的黃麥嶺磷化工企業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。這次說好話“走后門”,他又一舉成功,給家鄉人民送了一個“聚寶盆”。
九十年代末期,國家計劃新修京珠高速公路,大悟縣地方領導聽說后,希望高速公路路過大悟,以帶動老區經濟發展??h里領導專程趕到北京找到劉華清,他認為這個想法十分合理,也符合國家有關扶助老區發展的政策。他再次“走后門”為家鄉說話。于是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寫信反映情況。后來,規劃方案中的京珠高速公路貫穿大悟全境。顯然,他這次“走后門”如愿以償,給家鄉人民送了一個“大禮包”
按理說,像他這樣從炮火中走來的高級將領,何等高風亮節、大公無私,但為了能讓家鄉早日脫貧致富,他卻“以權謀私”“走后門”。而他的“以權謀私”,不是用特權假公濟私,而是提建議回報家鄉。這就是他心系革命老區,不忘家鄉父老的赤子情懷和平民本色。
劉華清的秘聞軼事之二:三推親人打“招呼”
劉華清為家鄉的發展“走后門”,在革命老區-大悟人民心中有口皆碑。但是,他的親人求他與當地政府領導“打招呼”幫忙辦事,他卻以各種理由,一推再推,讓找他的親人不得不“理解萬歲”而放棄了想法,在他的親人心里,他是一位堅持原則,秉公無私的好干部。
劉華清將軍的家鄉是湖北省大悟縣呂王鎮劉家垸子。每次親人到北京看望他時,總想請他出面跟當地政府領導“打招呼”幫忙辦點事情,都被他婉言相推。有次,他的弟媳、歲高齡的陳文清想請他為侄兒安排個工作,將軍總是說“孩子大了自己多學點本事,哪里找不到事干。如果我出面說話,不是為難別人嗎?解決可能很為難,不解決我這張老臉哪里放…”一席話讓親人感到心服口服。
劉將軍的胞弟劉梅清一直在家務農,而且住的是一間普通的平房,他認為哥哥在朝中做了“大官”,總想找他幫忙為自己“開綠燈”,在政府部門謀個“差事”。有回,他親自找到哥哥談了自己的想法,劉華清老板老眼地推辭:“你本身是個農民,書讀得不多,文化不高,到政府部門工作不適應,留在村里有田種,有活干,不是很好嗎?還想到哪去?”從此以后,劉梅清再也不敢討沒趣。
年月日,劉華清回到故鄉時,他看到風燭殘年的姐姐劉潤清來見他,心里十分感激。記得,在他還不懂事的兒童時代,姐姐紡線,弟弟讀書,常常相伴勞作至深夜,就是靠姐姐紡線織布掙錢供他讀書。今天,用什么相報呢?當姐姐提出要把大女兒的戶口轉出來,將軍的雙眼濕潤了。劉華清一邊向姐姐贈送禮品,一邊又安慰姐姐說:“孩子們都轉出去,沒文化,不能工作,怎么辦呢?不但給組織添麻煩,而且自己生活壓力大。全國這么多農民,都轉戶口安排工作,國家怎么承受得了?我們是國家的人,不能干不符合國家政策的事情。”姐姐是個通情達理的人,反而還安慰弟弟說:“不合政策就不辦。”
從此,曾經想請他幫忙的親外甥,親侄子…,看到他屢次堅持原則、婉言相推的情景后,他們都無法開口,紛紛放棄了轉戶口、安排工作、當兵提干、困難救濟等諸多要求。
劉華清雖然對待親人不搞“特殊化”,但是每次在北京接待親人都是熱情好客,把家里的好煙、好酒、好菜拿出來供親人享用,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,他都要出席作陪,跟親人敬上一杯酒,夾上一筷菜,不忘記家鄉的養育之恩,當親人離京時,他總忘不了給親人送上回家的路費。劉將軍有權不搞“特殊化”,在家鄉湖北大悟傳為佳話。
下一篇:劉華清:孤軍長征的故事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光武帝劉秀:江山美人我都要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